〔記者謝佳君、蔡淑媛、林惠琴、方志賢、吳亮儀/台北報導〕民眾熱中「修修臉」,曾被形容五步一家、如超商般風行的醫美診所醫院,似乎風潮不再。北市衛生局統計,一○二年鼎盛時期,北市登記醫美診所達四百家,到去年底剩三百家,截至今年八月更僅剩一百六十家;台中市醫美診所也從前年的一百七十幾家,漸減至今年的一百四十多家,許多診所每年營業額更以兩成速度遞減。業界估計全國數量從2000家降為1000家
儘管衛福部聲稱定義困難、未統計全國數量,但有業界人士估計,醫美診所已從兩年前直逼兩千家,降為一千出頭,減幅上看五成。醫美退燒,業界矛頭一致指向削價競爭及糾紛日增。
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黃敬堯表示,只要是合格醫師,有診療室、候診室等設備,並符合安全消防法規,就能開業,各科醫師均可轉作或兼營醫美業務。
開業十多年的整形外科診所醫師李久恆說,九十八、九十九年韓流整形風襲台,到了一○一、一○二年,景氣好、民眾荷包滿滿,且風險較小的微整形推陳出新;加以健保制度衝擊及醫美進入門檻低,造成醫美診所如雨後春筍般開設,當時號稱台北市就有六百家。
李久恆說,近年大環境不佳,加上開業成本增加、利潤減少,醫美產業免不了削價競爭,許多診所每年營業額以兩成速度遞減;有些年輕醫生轉往中國發展,包裝成名醫,卻依舊削價惡性競爭,恐弄臭台灣醫美招牌。
醫美客群也往M型發展。杏倫皮膚科診所院長林軼群表示,貴婦型患者消費不受景氣影響,每年電波拉皮、打玻尿酸,每三個月到半年定期施打肉毒桿菌、打脈衝光;但另一半客群如軍公教或上班族,幾乎不見了。
削價競爭 利潤不再「光鮮」
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教育召委宋奉宜表示,前幾年醫美診所開幕家數多,但倒閉家數也不少;據他觀察,有三成開不到兩年就說再見,許多據點持續營業,但實則招牌、老闆都不知換過幾次了。
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則指出,以台北市醫美診所從忠孝商圈退出為例,當地租金高達每坪上萬元,且坪數大、租金就高,但目前醫美微整形診所大多不需要那麼大的空間;業者多為節省成本而陸續遷出,傳統的「醫美商圈效應」已逐漸失效。
有醫美代理商說,據了解,近兩年有些醫美診所淡季業績不到鼎盛時期的一半,可動刀、開一台刀動輒上萬至數十萬元的診所能減低傷害,單純靠打針、雷射的診所則以量制衡;若經營不善,連鎖型醫美診所多採縮編,小診所可能就被併入連鎖診所或關門大吉。
賴炳文整形外科診所院長賴炳文指出,醫美微整形定位在保養修復,受經濟影響較大,民眾能省則省;整形手術則被定位在有需求、必須做而做,患者來源穩定,雙眼皮、隆鼻、臉部填充等手術一直很熱門。他認為,透過市場經濟等條件讓醫療正常化,能回歸專業,也可算是好事。
留言列表